大漲還是回調?分析師們對油價看法“打架”
當西方國家繼續遭受新冠疫情之苦時,亞洲的石油需求已經改善到較高的年增長水平。 在這場較量中,究竟是亞洲強勁的需求更能主導油價,還是西方下滑的需求更能主導油價呢?不同分析師有不同看法。觀點一:受西方需求拖累,石油市場或出現回調 11月中旬,大宗商品分析師Oleh Kombaiev發表了一篇文章,預計明年石油市場不會出現熊市行情。但現在,他認為石油市場有些過熱,很可能出現回調。以下是他的觀點。 首先,歐佩克對明年石油需求的預測不樂觀: 另外,在最新能源展望報告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也下調了對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期: “我們預測,到2020年,石油需求將同比下降880萬桶/天,較我們之前的報告略微減少了5萬桶/天。主要由于航空燃油和煤油的需求再次下降,我們將2021年的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期下調了17萬桶/天?!?br /> 總的來說,無論是歐佩克還是EIA,似乎都疫苗進展對油市需求的復蘇持樂觀態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新冠疫情蔓延的勢頭未見減緩。第二波新冠疫情尚未結束,甚至不清楚它是否達到了爆發頂峰。這對石油市場來說是一個嚴重的不確定性因素。 正因為如此,歐洲和美國都出臺了額外的限制措施。這意味著,2021年的新年期間不會出現旅游高峰,昔日的原油需求旺季可能遇冷。 盡管原油期貨價格正在走高,但期貨市場并不總能反映供求平衡,它反映的是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預期。顯然,對疫苗過高的預期已經過快地推高了市場。 需求復蘇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在供應方面,分析師Oleh Kombaiev認為市場也沒有什么積極因素。 首先,根據EIA的數據,11月全球石油供應量增加了150萬桶/天,達到9270萬桶/天。這一數字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美國和利比亞石油產量的增加。 與今年8月的最低水平相比,美國鉆井機數量增加了50%,達到258臺。顯然,目前高昂的油價吸引了美國石油生產商擴產。 因此,分析師Oleh Kombaiev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有理由相信美國的石油產量會繼續增長。 而利比亞也在繼續加快石油的供應。僅在11月,利比亞的石油產量就增加了60萬桶/天,現在的產量約為125萬桶/天。利比亞官員曾暗示,除非利比亞的產量達到170萬桶/天,否則不會討論歐佩克的限產問題。 另外,歐佩克和俄羅斯等聯盟產油國最早將在下個月增加50萬桶/天的供應量。沒有國家會希望它們的市場份額減少,所以分析師Oleh Kombaiev認為原油的供應會快速增長。 從上述分析可知,石油需求持續低迷,而供應持續增長,目前石油庫存仍然處于創紀錄的水平,這意味著石油價格不會大幅上漲: 美國石油指數基金(USO)是一只與WTI原油價格掛鉤的大宗商品基金。鑒于石油市場回調的可能性,分析師Oleh Kombaiev認為美國石油指數基金未來兩個月很有可能跌到 30 美元。 觀點二:亞洲強勁需求能支撐全球石油市場 與分析師Oleh Kombaiev的觀點不同,HFI Research對油價預期樂觀,認為只要亞洲地區的需求保持旺盛,石油市場就能得到良好支撐。 HFI Research認為亞洲需求的復蘇能夠抵消西方需求下降的影響,投資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不是西方最近的封鎖措施是否會壓低油價,而是亞洲的需求還能支撐全球石油市場多久? HFI Research表示,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從衡量石油需求的指標入手。向亞洲國家出售石油的國家是反映亞洲實際原油需求的先行指標,所以可以通過亞洲國家購買原油的數量來判斷亞洲需求是否持續。此外,由于近期的原油買盤支撐了油價,所以進一步地,投資者需要弄清楚的是目前的成交量是否可持續。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從全球對中國的原油出口來看,目前中國的原油需求保持穩定增長。 但HFI Research認為,由于中國原油浮動儲備的持續下降,實際上中國的原油購買量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 HFI Research表示中國的購買量與過去相比偏低。盡管今年疫情緩和之后,中國的原油購買量激增,但仍然低于2018年和2019年的水平。這意味著期貨市場上增加的買盤實際上還沒有在現貨市場中延續下去。 那么亞洲其他地區的情況如何呢?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張圖。 由上圖得知,HFI Research認為亞洲其他地區的原油需求同樣也遠未接近他們所認為的對市場構成“實質性”支撐的水平。 正因如此,HFI Research認為需求復蘇的潛力是巨大的,這將是支撐油價的強有力因素,只要需求持續復蘇,僅僅在一個正常的購買季節就能推高油價。 HFI Research指出,通過對原油市場基本面的深刻認識,基本可以判斷我們即將步入牛市。投資者應該利用即將到來的牛市,投資貴金屬和能源股等實物資產。 ![]() |